华池县“十三五”文化事业规划(草案)
“十三五”时期(二0一六年至二0二0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科学制定“十三五”规划,对于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关于印发华池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安排意见的通知》(华政办发〔2014〕152号)文件精神,编制本《规划》,确定未来五年我县文化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和目标任务,进一步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推动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的协调发展。
一、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及国家关于新闻出版业的有关要求,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加强文化新闻出版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创新能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培育市场主体,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产业创新,扩大文化消费,实现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方针原则
“十三五”时期,我县文化发展要坚持以下方针原则: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大力培育和谐文化,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
——坚持以人为本,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通过文化新闻出版产业的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
——坚持重在建设原则,坚持文化发展,以政府为主导,增加投入,加快发展公益性文化新闻出版事业。
——坚持发挥优势,注重地方文化特色,打造品牌带动全局。
——坚持以发展为主题,把发展文化新闻出版产业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途径,壮大产业规模,提高产业质量,提升产业效益。
——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为文化新闻出版产业发展创造良好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创新文化生产、传播、流通、消费方式,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坚持社会效益优先,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三)发展目标
力争到“十三五”期末,基本实现文化基础设施齐全配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覆盖城乡、群众文化权益更好保障、社会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文化艺术创作精品迭出、历史文化保护彰显特色、文化市场管理规范有序、文化队伍建设充满活力、文化体制机制不断创新、文化新闻出版产业发展形成规模、文化新闻各项事业繁荣兴旺、城乡文化协调发展的目标,与华池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文化综合实力位居全市前列,进入文化强县行列。建成比较完善的文化新闻出版产业生产、服务、销售体系,形成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新闻出版产业发展格局。力争全县文化新闻出版产业主要经济指标在庆阳市的位次稳定上升,全县文化产业增加值占我县国内生产总值的份额明显提升,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之一。逐步建立起导向正确、调控有序、富有活力、协调发展的新闻出版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逐步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健康发展”的出版市场体系。
三、公共文化服务
(四)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以实现和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为目标,坚持公共服务普遍均等原则,兼顾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形成实用、便捷、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落实城市总体规划,科学规划公共文化设施网络,着力改进公共文化设施布局,力争在2018年完善以大型文化设施为龙头,以县、乡、村三级文化设施为基础的网络体系。到2020年,完善区域性、专题性、标志性的文化设施,重点完成县新图书馆、新博物馆、影剧院等重点文化设施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图书馆等文化设施。公共文化设施总面积达到1万平方米以上,公益性文化设施面积达到5000平方米以上,人均公益性文化设施面积达到0.18平方米,社会文化团体协会达5个以上。积极发挥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演艺公司的示范、引领作用,大力推进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广场文化等,演艺公司每年推出1个以上体现华池特色、具有艺术水准的文艺精品;文化馆每年举办4次以上的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艺术类活动,年均举办文化讲座12个以上;每年举办读书节等活动4次以上,年均举办文化论坛等12次以上。
1、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布局。坚持政府主导、多方筹资、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把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城乡建设总体规划,以全县重大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以乡镇基层文化设施为基础,安排关系人民群众切身文化利益的设施建设,加强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社区和村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区域重大文化设施建设。形成县、乡、村三级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文化设施网络。
(1)集中力量建设一批现代化、高品位的重点文化设施,发挥中心城市的文化辐射功能。重点文化设施建设要注重选址的科学性、功能设置的超前性、建筑设计的艺术创造性,使之具有鲜明地域文化风格、华池特色。到2020年在县城人口集中区域建成博物馆新馆、图书馆新馆、文化馆新馆并实免费开放,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均达到国家三级馆标准,彻底改变公益性文化单位无办公用房现象,充分发挥其公共文化服务的功能和效益。
(2)完善乡镇、村基础文化设施建设。“十三五”期末,所有乡镇全部建成标准性综合文化站,建筑面积达到350平方米以上,全县村一级整合农家书屋、资源共享工程村及服务点、体育、科技、普法等现有资源,普及高标准的文化活动室,作为开展村组文化活动的载体。
(3)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鼓励群众自办文化,每年坚持开展“优秀业余文艺团队”的评选。积极发挥文化馆的指导作用,加强业余文艺团队的建设和管理,促进社区文化、企业文化等各类基层文化的蓬勃开展。坚持组织和开展各类群众性文艺创作演出活动,力争在省、市各项文艺比赛中取得佳绩。
(4)加大对华文演义演艺公司的扶持力度,加强其承担政治性和公益性演出任务的扶持。每年下乡演出不少于240场次,完成“送戏下乡”不少于20场次。
(5)出版一批重点图书、音像、电子、网络出版物。
2、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适应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拓宽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
(1)建立健全公共文化设施服务公示制度,公开服务时间、内容和程序,在窗口接待、场所引导、资料提供以及内容讲解等方面,创造良好的服务环境,增强吸引力。
(2)完善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乡镇文化站、农家书屋等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制度。
(3)采用政府购买、补贴等方式,向基层、低收入和特殊群体提供免费文化服务。
(4)促进数字和网络技术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应用,建设数字广播电视信息平台、数字电影放映网络系统、网上图书馆、网上博物馆、网上剧场和群众文化活动远程指导网络。
(5)支持民办公益性文化机构的发展,鼓励民间开办博物馆、图书馆、演艺团体等,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提供公共文化服务。
3、健全公共文化服务组织体制和运行机制。各级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加强对公共文化机构的指导、监督,并从资金、设施、场地、机构、人员等方面,保障公共文化设施正常运转和功能的充分发挥。公共文化机构要完善功能定位,明确服务目标、任务和责任,建立考核、激励和约束机制,提高使用效益。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兴办国家允许的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实施国家颁布的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站)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标准和公共文化服务质量标准。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机构评估系统和绩效考评机制。形成政府主办、社会参与、功能互补、运转协调的公共文化服务组织体制和责任明确、行为规范、富有效率的运行机制。
4、切实维护低收入和特殊群体的基本文化权益。采取政府采购、补贴等措施,开辟服务渠道,丰富服务内容,保障和实现城市低收入居民、残疾人、老年人和农民工等群体的基本文化生活需求。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向社会开放。华文演义公司每年安排一定场次主要面向低收入居民的公益性演出。积极开展为农民工送书、送戏、送文化活动。寒暑假期间,文化馆免费提供提供书画、乐器、摄影培训班等文化服务;为社区残疾人、低保人员、孤寡老人等特殊人群提供文化服务,如送戏到养老院等。
(五)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增加政府投入,调整资源配置,着力推进农村文化建设重点工程,加大文化资源向农村的倾斜,建立农村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
1、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实施农村文化设施和重点工程建设。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新建上里塬乡、悦乐镇综合文化站,配备必需的设备,完成对农村危旧公共文化设施的改造,基本实现全县乡镇建有综合文化站。逐步改善、提升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条件和服务水准,逐步改变城乡之间文化发展不平衡现象。
2、加大文化资源向农村的倾斜。合理配置公共文化资源,逐步增加为农村服务的资源总量,尤其是对偏远地区聚居地方农村的扶持。加强“农家书屋工程”的管理及运行,按照“政府资助建设,鼓励社会捐助,农民自我管理,市场运作发展”的要求管理,并对农家书屋的图书及时进行更新。
3、建立农村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农村公共文化建设要纳入各级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和政府目标管理责任制,纳入文化先进乡镇和创建文明村镇等相关评价体系,所需经费纳入政府财政预算。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保证一定数量的中央、自治区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用于乡镇和村的文化建设,文化领域新增加的财政投入应主要用于农村。政府要保证文化馆、文化站开展业务必需的经费、公共图书馆购书经费和正常运转必需的经费。建立健全文化站的评价体系,将服务农村、服务农民作为基层文化单位工作的重要考核内容。
四、文化市场管理
(六)加强文化市场管理
提供公共服务和进行市场监管,以培育市场体系、维护市场秩序。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简政放权,规范政府行为,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不断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适应形势发展要求,不断改革管理体制、完善运行机制、创新管理手段,推进文化新闻出版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通过加强管理促进文化新闻出版业的健康繁荣发展。增强服务功能,提高管理水平,建立平等入市,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加强队伍建设,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形象好的文化新闻出版市场执法队伍。实行文化新闻出版市场综合执法,整合执法资源,形成执法合力。公开举报电话,健全举报奖励制度,聘请义务监督员,发挥行业的作用,形成全方位的出版物市场监管体系。
1、以发展和繁荣为主题,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重点扶持文化品位高、有特色的歌舞娱乐、电子游乐项目,不断提高娱乐产业的整体层次,每年建设三家以上上档次、上规模的文化娱乐场所。引导、扶持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做大做强我县的娱乐产业。调整扶持力度,加快我市网吧规模化、连锁化、主题化、品牌化的进程。支持有实力的企业通过参股、收购、兼并、托管等方式,对全县网吧进行资源整合和体制调整。通过实施一系列扶持政策,促使单体网吧全部加入到连锁网吧企业行列中。大力发展连锁、超市等现代经营方式,建立规范的音像制品市场体系。
2、打击违法违规经营行为,规范市场秩序,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保障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知识产权。规范审批手续,加强演出内容监管,坚决打击非法演出活动。加强娱乐市场的监管,坚决整治娱乐市场的黄、赌、毒问题。打击侵权盗版,坚决整治游商地摊,不断提高音像店正版率。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网络文化市场管理,坚决打击违规接纳未成年人的经营行为。根据文化部门的职责,积极主动、及时果断查处无证照的文化市场经营场所。
(七)加强“扫黄打非”监管工作
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工作方针,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扫黄打非”的长效机制,促进新闻出版市场有序健康繁荣发展。健全“扫黄打非”机构。建立县、乡两级的管理体制,不断改善行政执法必要的办案设备和交通工具。建章立制,层层签订责任状,使“扫黄打非”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八)探索实施文化新闻出版市场各项长效监管机制
建立以政府管理为主,行业自律、社会和新闻媒体参与监督的监督体系,公开举报电话,健全举报奖励制度,聘请义务监督员,发挥文化市场行业协会的作用,形成全方位的文化市场监管体系。加强技术监管力量和手段,建立我县文化市场网络监控体系。加强宣传和教育工作,开展文化新闻出版市场的各种法规宣传周活动,为文化新闻出版经营业主举办法规学习培训班,评选先进文化市场经营场所,开展示范网吧和“诚信守法优秀经营单位”评选活动,树立诚信守法、服务优质的榜样,引导行业健康发展。
五、文化产业
(九)发展重点文化产业
确定我县重点发展的文化产业门类,重点打造具有战略性、引导性和带动性的红色旅游和民俗文化产业项目,在重点领域取得跨越式发展。重点发展出版发行印刷、旅游文化娱乐、影视制作、广告设计制作、会展节庆等文化产业。制定和实施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围绕文化创意、演艺娱乐、会展广告、出版发行、影视制作等产业的发展,重点规划建设“南梁红色小镇”旅游产业园区,组建文化发展经营公司,鼓励文化产业投资多元化。实施文化精品战略,精心打造和巩固红色文化、农耕文化、黄土文化、民俗文化等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到2020年,规模型文化企业达50家左右,策划并实施1个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并着力将项目打造成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到2020年从业人员达到2.4万人,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达到20亿元,占全县GDP比重达到5%,文化产业营业收入和产业增加值超过12%,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十)加强文化与旅游的高度融合
以弘扬南梁精神为主线,以开发保护和利用红色文化资源为重点,以提升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两点一存”的历史地位为核心,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夯实产业基础,提升产业质量,做大做强“红色南梁”旅游品牌,努力把华池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红色旅游目的地、重点红色旅游示范县、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纪念核心和延安红色旅游环线上的重要节点。到2018年,争取创建国家3A级和4A级旅游景区各1处,全县接待旅游人数突破50万人次,旅游产业增加值达到1.5亿元,占全县国内生产总值的6.63%,从业人员达到1500人。打造红色南梁旅游品牌,构建三大红色旅游景点。
1、建设以南梁革命纪念馆为中心的土地革命文化旅游区。依托南梁红色旅游小镇改造,推进南梁纪念馆景区建设步伐,重点抓好南梁革命历史陈列馆、“两点一存”核心景观区、南梁游客接待中心、南梁游客服务中心、荔园堡河道景观治理、南梁景区绿化和南梁小镇居民安置区等建设项目,改观景区环境,完善景区基本服务功能;完成陕甘边革命委员会旧址和荔园堡古城墙保护修复工作;红26军纪念园建设项目,重点实施好英雄故事景观墙、景观长廊、军徽广场、纪念林、游击战体验区等建设工程。将南梁革命纪念馆景区建设成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南梁红色旅游小镇建设成为全国红色旅游示范乡镇。
2、建设以抗大七分校旧址为依托的红色抗大文化旅游区。完成抗大景区纪念轴项目和东华池森林公园项目建设,拓展抗大七分校旧址的游览空间,全面推进红色旅游与自然生态资源的协调发展,将其建设成为华池红色旅游景区的南门户、华池红色旅游景区的集散中心和服务中心、南梁红色景区和延安连接的门户。
3、建设以军民大生产纪念馆为载体的屯垦文化旅游区。完成延安干部学院南梁教学点装饰及绿化美化工程,并投入使用;启动军民大生产纪念馆立面改造、景观田建设和七七零团旧址改造,并启动景区周边林家乐建设项目,全面推进生态旅游与红色旅游体验区建设,将其建设成为华池县重点红色旅游景区、红色主题教育基地、庆阳市民开展参与性体验性休闲活动的重要绿色休闲游憩地和拓展活动地。
六、文化保护
(十一)加强重点文物单位保护
建立以县博物馆和文物保护机构为主体的文物保护和展示体系。做好全县7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处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45处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规划、维修、科学建档等工作,做好东华池砖塔环境保护与利用,战国秦长城遗址的保护、洞洞沟遗址的开发保护、脚扎川万佛塔抢救保护、东华池砖塔和双塔寺安防保护、大顺城遗址的开发利用等工作、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争取增加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3个,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5个。
(十二)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加大力度,在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全面普查的基础上,加强华池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数据库以及华池县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建设,鼓励传承人(团体)开展传承活动,抓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的保护,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和开发利用,推荐一批市级、省级名录,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的宣传,提高全社会的保护意识。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确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谱系,制定传承人资助办法。加强对梧州历史古籍的整理工作。
(十三)加强博物馆基础设施建设
提升博物馆、纪念馆社会服务功能,重点抓好博物馆新馆的建设工作,把博物馆建设一批有影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抓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工作。
地址:华池县东山森林公园 邮编745600 联系方式0934-5122240
甘肃省庆阳市华池县图书馆 总访问量:99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