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甘肃省庆阳市华池县图书馆

名人与图书馆

  • 发布时间:2013-09-01 00:00:00
  • |
  • 作者:培训一
  • |
  • 阅读次数:40次

名人与图书馆

(一)马克思
    
我已经大约两个星期没写东西了,因为,当我不在图书馆的时候……无论有多么好的愿望,也总是不能动笔。——马克思
      马克思一生创立了马克思科学主义体系(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政治经济学、马克思哲学),对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马克思酷爱读书,与图书馆结下了不解之缘。
      1843年,马克思迁居巴黎,同卢格合办反对普鲁士反动政府的《德法年鉴》。在巴黎期间,为了大量地搜集资料,马克思经常到巴黎的国立图书馆去读书和学习。1845年2月,马克思迁居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在侨居期间,马克思经常到布鲁塞尔皇家图书馆去学习和研究哲学和经济问题。为了制定自己的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从七十二个不同作者的著作中做了摘录,写了二十四本有关政治经济学的笔记,总篇幅达140个印张。1947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参加了“正义者同盟”,马克思倡议在该同盟的协会里创办一所图书馆,他说自己平生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啃书本”。
      1848-1849年欧洲革命失败后,马克思流亡到了伦敦,那时他的生活条件和工作条件都非常艰苦,经常要为“面包”而奔波,常常要通过典当或拍卖家具来维持生活。1852年,他为了写作,竟然当掉了自己御寒的衣服来购买稿纸。1859年马克思写成《政治经济学批判》,竟连把它寄往柏林出版的邮费都没有。但他能够克服困难,始终孜孜不倦地学习与研究。
      伦敦有个大英博物馆,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博物馆之一,博物馆里除了收藏许多珍贵文物以外,还有一间收藏着大量书籍和文献资料的图书馆,图书馆里有一间阅览室。
      阅览室是一间结构别致、宽敞而又明亮的大型锥体建筑,四周有环形的大书架,正中是环形的图书目录柜,从目录柜向四周伸展出一排排长桌和座椅。马克思就经常到那去学习和写作。他每天早上9点钟就到阅览室里借阅书籍,又作摘录,又写笔记,一直到晚上7点钟才回家。吃完晚饭后,他又在书房里,整理笔记,进行写作。
      马克思在大英博物馆里前后学习了10年多,他总是准时到那里,坐在D行第2号座位上。当时英国议会出版一种“蓝皮书”,是专门发给议员们的资料。但是,饱食终日的议员先生们没有“空闲”去看这些枯燥的大部头的报告,有的议员就把它当废纸出卖,有的议员把它当作手枪射击的靶子,根据子弹穿透的页数来测量手枪的威力。马克思却把图书馆里所有的“蓝皮书”都进行了认真研究。
      马克思在读书的时候,常常情不自尽地在座位下用脚来回擦地,经过常年累月地磨擦,竟把水泥地磨去了一层,被人们称为“马克思”的脚印。
      一天早晨,一位读者借了一本书正想到D行第2号座位来阅读,图书馆的值班人员走过来说:“先生,这是马克思博士的座位,请您不要占用,他马上就来。”那个读者怔了一下,问:“就是《共产党宣言》的作者,那个工人领袖吗?”。“是的”。“他每天都来吗?你确信他今天会来吗?”“请放心,多少年来,马克思博士每天都到这儿足足工作10个小时,我在这里已经20年了,我很了解这里的读者。”那位读者听了这一番话,以敬佩的目光看着马克思座位上那一堆书,然后慢慢地走开了。
      为了写作《资本论》,马克思曾经阅读了1500种以上的书籍,仅1850年到1853年六月间,他就写成了《摘录笔记》二十三本之多。《资本论》第一卷出版发行后,马克思因病停止研究工作,但仍批阅不懈,写下了大量笔记。他的读书摘录填满了50本左右的笔记本,足足有3万多页。
      马克思的读书兴趣非常广泛,除研究哲学、政治、经济、历史、法律等社会科学外,他还研究了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解剖学、农学、农业化学、实用工艺学、实用经济学等。动能公式就是由马克思最终确定的。有一个图书馆管理人员问他:“博士先生,一个人可以同时研究50种科学吗?我们的教授通常只能攻读一种专业。”马克思说:“亲爱的朋友,所以也有很多教授戴着遮眼罩呀!如果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人们就不要只在一块草原上去赏花。”也就是说,要全方位,多角度地阅读,广泛涉猎,从各个不同学科去研究一个问题,才能把问题研究透彻,得出科学的结论。
(二)列宁
     列宁是利用图书馆的典范,这从他夫人克鲁普斯卡娅的一段回忆中可以看出:
      “1916年秋和1917年初,伊里奇集中全副精力从事理论工作。他尽量利用图书馆开放的时间。他每天9点到图书馆,一直坐到12点,12点10分整回到家里,午饭后再到图书馆去,一直坐到下午6点……”
      一生都在利用图书馆
      从学生时代以至学前,从国内到国外以至在监狱和流放期间,列宁始终在积极地开展对图书馆的利用。他一生利用过几十所著名的图书馆。在国内,他利用过喀山图书馆、彼得格勒和莫斯科等城市的各大图书馆;在国外,他利用过德国皇家图书馆、瑞士伯尔尼、日内瓦、苏黎世三大城市的著名图书馆、法国巴黎许多图书馆、英国大英博物馆图书馆、丹麦哥本哈根图书馆、以及瑞典皇家图书馆等。
      据说,列宁在5岁时就学会了阅读,他父亲经常从图书馆里给他借好多少儿读物。为了获得丰富的知识,列宁在中学时代曾充分利用过他父亲任其理事会委员达八年之久的辛比尔斯克公共图书馆(卡拉姆津图书馆)。与他同桌数年的同学回忆道:“他写作文时总是很细心的,常常从当时的卡拉姆津图书馆借来的书中作摘录。”
      晚年养病期间,列宁住在莫斯克附近的高尔克村。这里有他自己的一个小型图书馆,收藏俄、法、英、德等文种的图书3000多册。但他仍不满足,1922年7至9月,他又增添了1028本,其中许多是自然科学和农业科学方面的书籍,有专职管理员服务。他利用这个图书馆在晚年写了大量的文件。就在生命的最后几个月,他仍然请他的夫人克鲁普斯卡娅在黄昏时给他朗读文学作品,在与世长辞的前两天,他的夫人还在给他读《热爱生命》这一短篇小说。
      不放过各种机会
     1877年2月13至17日,列宁在去流放地前几天准备的日子里,还到鲁勉采夫图书馆收集了许多资料。大约3月下旬到4月初,途经克拉塔雅尔斯克村,他利用等船的几天找到了一家私立图书馆:著名的尤金图书馆。该馆有藏书10万多册,还有许多手稿,其中包括俄美公司一些硕果仅存的文件。列宁参观了该馆的书库,在给母亲的信中曾赞赏这里收藏丰富。在等船的几天里,他每天不顾要步行5俄里的困难去这个图书馆看书。有一天监视员发现列宁突然不见了,于是惊慌地鸣起了警钟,叶尼赛省的警察机关都慌张起来。这时列宁却安坐在图书馆里读书。
      1910年9月,列宁的母亲来到哥本哈根,列宁在与母亲见面的日子里,对母亲关怀备至,每天安排有序。上午陪伴着母亲,下午照例在图书馆里从事研究工作。1913年6月,列宁的夫人在伯尔尼住院,治疗了大约三个星期,列宁往往一清早就去探望她,而其余的时间则在图书馆里度过,他甚至还在这段时间里读了一些医学方面的书籍。
      居住要离图书馆近些
      列宁在两次国外乔居生活中,每到一地,常常首先找图书馆,而且要找较好的图书馆,居住也要离图书馆近些。由于他注意观察了图书馆,他对许多国家的图书馆事业都有一定的评价。他称赞瑞士和美国的图书馆事业,却批评法国图书馆的官僚习气。他在信中说:“在巴黎工作很不方便,国立图书馆的工作搞得很糟,我们常常想念日内瓦,在那里工作做得多些,又有方便的图书馆”。因居住不便,利用国立图书馆路也比较远,只好骑着自行车每天上图书馆,不仅耽搁时间,而且有一次差点出了车祸。他和夫人曾托一个法国教授介绍过好几个图书馆,都去试了一下,但结果没有一个合适的。
(三)李大钊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者、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又是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领袖。他对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文化事业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促成了北京大学图书馆由一个封闭式的藏书楼到中国第一所新型现代图书馆的转型,使图书馆成为传播文化尤其是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场所。
     1918年1月,李大钊接替章士钊出任北大图书馆主任。在他任图书馆主任的5年间,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北大图书馆完成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因此,李大钊堪称为我国现代图书馆事业的奠基者。古代藏书楼是我国图书馆的前期形态,在我国历史上延续了两千多年。藏书楼的主要特征是封闭性,是保守的藏而不用或藏而难用。而现代图书馆的特点是开放性,其基本理念是公共、开放、共享,最大限度地为广大读者提供方便。李大钊指出了我国古代藏书楼与现代新型图书馆的区别,他说:“古代图书馆不过是藏书的地方,管理员不过是守书的人。他们不叫书籍损失,就算尽了他们的职务。现在图书馆是研究室,管理员不仅只是保存书籍,还要使各种书籍发生很大的效用,所以含有教育的性质。”(《李大钊文集》第3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417页)北大图书馆的前身是始建于1898年的京师大学堂藏书楼,是我国最早的近代新型图书馆之一。藏书楼初设于马神庙校区的公主梳妆楼。1912年,京师大学堂易名为“北京大学校”,“藏书楼”易名为“图书馆部”。在李大钊的影响下,北大图书部从旧式的藏书楼开始转变为新式的图书馆,馆藏结构、管理与服务方式都有了很大变化,成为荟萃古今文化典籍的宝库,成为科学的圣殿、文明的沃土与群贤毕至的学习场所。李大钊在任图书馆主任期间,锐意改革。他主张各类图书兼容,中外文化并存,提倡开架阅览,延长开馆时间,以方便读者;提出以“为谋大多数人阅览便利”为目的,限期还书,加快图书流通,提高图书利用率;规定贵重书、工具书、普通书只有一部者,“仅得在馆阅览”,既利保存,又方便读者。
      李大钊对图书馆学理论与图书馆专业人才的培养进行了较早的系统探索,是公认的图书馆理论大家和最早的图书馆学教育家。李大钊在图书馆学理论方面的重要探索有:(1)关于图书馆的分类。他指出:“图书馆有两种:一是社会的,一是学校的。社会图书馆的对象是社会一般人民、学校图书馆的对象是学生。这两种的性质不同,所以形式也不一样。”(前引书,第417页)李大钊主张社会图书馆即今天通常所说的公共图书馆,要面向大众,面向市民,尤其要面向劳工阶级,因此,藏书就必须通俗一些,他提出要“多办市立的图书馆,通常的尤其要紧。图书馆宜一律公开不收费”(同前,第323-324页)。(2)关于图书馆与教育的关系。他指出:“图书馆和教育有密切的关系。想教育发展,一定要使全国人民不论何时何地都有研究学问的机会;换一句话就是使全国变成一个图书馆或是研究室。”因此,他主张充分开发图书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图书馆不能像过去的藏书楼,只重书籍收藏,而要使各种书籍发挥很大的效用,使其成为研究室,“含有教育的性质”(同前,第417-418页)。(3)关于发挥图书馆教育功能的途径。为充分发挥图书馆社会教育的功能,他主张要创造条件满足日益增加的读者借阅的需求。他提出增加复本,“方便多数读者。还主张采用“开架式”,指出采用“开架式”虽有弊端,即“损失较多”,但“所得的利益比损失大得多”,图书馆应“给阅览的人一种选择的便利”,“开架式”具备这种优点,“图书馆就是研究室,阅览的能随时翻阅才好”(同前,第418-419页)。(4)关于图书馆工作人员业务素质。他建议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添设图书馆专科,或是简易的传习所,使管理图书的都有图书馆教育的知识”。在《关于图书馆的研究》的讲演中,他提到:“在中国今日,管理图书馆者,多无专门知识,女界于此,若能事先研究,养成图书馆人才,他日此种事业,自能得到优先权利。”(同前,第419、656页)1921年12月,他在《晨报》上发表《美国图书馆员之训练》一文,介绍了美国17所图书馆学校的沿革、学制、课程等方面的情况,以期国人吸取借鉴国外图书馆员训练方面的先进经验。(5)关于读者服务工作。他指出,“藏书贵活用,欲活用故奖励借书。借书之事,乃成图书馆中最重要的问题。”为方便多数读者,他又提出,“(一)借出之书,宜先预定归还日期。(二)临时借阅,不准携书馆外。”他对读者也提出了要求,指出:“开架式最重要的是公德心。敝校阅书的有一种不好的习惯,就是借去的书籍,往往不按期交还。”

 

地址:华池县东山森林公园 邮编745600 联系方式0934-5122240

甘肃省庆阳市华池县图书馆 总访问量:99377